“創新”是在當今社會出現頻率很高的一個詞,無論是在哪個領域,人們對“創新”都津津樂道。要創新就要有具備創新思維,它有幾個特征分別是:思維的流暢性、變通性、獨特性以及敏感性。
說到變通性讓我不禁想起曾經讀過的一則意味深長的短篇:“一個猶太人開了一家餐廳,生意很好。別的猶太人便開了加油站、商店、超市。這片區域很快就繁榮起來了。一個中國人開了一家餐廳,生意很好。別的中國人見狀也開了一家餐廳,于是第二家、第三家、第四家。這片區域的人們都活不下去了。”兩個截然不同的局面,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導致的結果。“思維一旦進入死角,其智力就在常人之下”,你的創新思維就不可能展現出來。從這個故事中給予我們兩個啟發:
第一,破除思維定勢。如何創新,如何變通?那么我們先要來了解這個思維定勢,它來自于權威,故事的既定情景是第一個人開了一家餐廳,生意非常好,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發揮想象,因為有了這家餐廳,這個地方變得熱鬧了許多,吸引了很多外來客人,也給當地的人們帶來了更多的歡樂與方便,甚至帶動了地方經濟增長,提高了當地的知名度……這個就是權威的體現;思維定勢還來自于從眾,權威已經說過了,從眾是什么呢?從眾心理,就是個體順應了群體。我們再來看看這個故事的發展,權威的樹立讓更多的人看到了利益,逐利是人的本性啊,每個人都躍躍欲試。這樣來看,好像是群體(每個人)要去順應個體(第一個開餐館的人)了,其實不然,這里的群體是一個概念,即“利益”,這里的個體指的是每個人的“逐利”的共性,每個人都本著逐利的想法去追尋利益,有的人甚至盲目的順應了群體,順應了先驗(權威),拋棄了變通的思維,堵死了活路。
第二,打破思維慣性。慣性,是物質固有的性質,是一種抵抗的現象,它存在于每一個物體當中。拿一段歷史事件“百日維新”來舉個例子,其失敗原因顯而易見的是改革的資產階級勢力相對薄弱,封建勢力過于強大。用慣性定律也可以很恰當的詮釋,在當時的中國,幾十個人用一百天的時間想要去瓦解擁有上億人口、五千年封建歷史的泱泱大國,就像去改變一個質量巨大的、沿著自己固有軌道運行的星球,談何容易?百足之蟲,死而不僵,也就是這個道理。思維的慣性也是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的,想要去打破它,就必須時刻本著創新的精神,讓慣性的思維轉個彎,改變一下思路,思路決定出路。故事中,慣性思維的人一個接一個的開餐館,但是改變思路、懂得打破思維慣性的人去開了加油站、商店和超市,其各自的結果也是天壤之別。
“窮則變、變則通、通則久”,這句耳熟能詳的老話無時無刻不在警醒著人們不斷變革,不斷創新。創新也需要我們持續學習、溫故知新。愛因斯坦曾經說過,一個人已知的東西是一個圈,那么他知道的越多,圈就越大,與外部接觸的就越多,那么知道自己不懂的也越多。放開自己的思維,不盲從、多思考,你會發現創新就在你身邊,創新就會發生在你的身上。